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,随着社会发展,时代的进步,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也一直在传承,做一个有礼仪的人,文明礼仪知识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,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传统礼仪内容,希望能够帮助大家!
关于春节传统礼仪
扫尘——民谚说:腊月二十四,掸尘扫房子”。北方叫扫房,南方叫掸尘。室内屋外,房间屋后,彻底进行打扫、衣被用具、洗刷一新,干干净净地迎新春。
门画——据《山海经》载称: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,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,以至夜不成眠。这时,大将秦叔宝、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,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,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,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,心中过意不去,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,称为“门神”。东汉蔡邕《独断》记载,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神像,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。后来,民间争相仿效,几经演变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,便是现在的年画了。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《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》。
…… 此处隐藏3226字 ……
三饭,主人延客食胾,然后辨肴,客不虚口。所谓三饭,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,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。
宴饮将近结束,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,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。如果主人进食未毕,客不虚口,虚口指以酒浆荡口,使清洁安食。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,便是不恭。
中庸之道与传统婚礼
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,自从父系社会建立之后,男尊女卑便不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,也成为统治的思想了。不过也偶有例外,那就是贯穿于婚礼仪式中的尊坤意识。这种意识一方面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遗存,同时更是中庸之道对男女地位与关系的一种有意调节。物极必反。女性被压抑久了,自然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不利,这就需要寻找一些适当的时机让女性去表现自己的存在与追求,让社会表现出对女性地位的某种程度的尊重与认可。而最集中、最有效的则莫过于婚礼了。
首先,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每一个环节,如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,都贯穿了对女性的尊崇。纳彩即男方派媒人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,问名即女方接受男方的礼物后再由男方去请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,纳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复派使者往告女方,纳征即男方派人送彩礼至女方以表示婚姻的成立,请期即男方择定婚期后备礼向女方征求意见,亲迎即结婚之日由男方亲自带人备礼至女方迎亲。在这些礼仪环节中,男性与男方往往表现得十分周至、卑下,而女性与女方则高高在上,被尊崇着。这种对女子的可谓绝无仅有的礼遇,实际是对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潮的一种纠偏,亦即中庸之道对两性关系的双向调节。
其次,在婚礼时间的选定上,也体现出“阳下阴”的尊坤意识。黄昏为阴阳相交之时,婚姻为男女结合之礼。“阳下阴”即男下女。故古代规定于“阳下阴”的黄昏之时举行婚礼,除了有对青年男女黄昏时分相亲相爱的制度上的固定外,实寓有“男下女”的含义。
最后,古代婚姻对彩礼的规定,也体现出中庸之道“过犹不及”的内涵。彩礼是婚姻的见证,不能没有;但过重的彩礼则不但会加重男方的负担,还会伤及婚姻本身。既不能“过”,又不能“不及”,那么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呢?《周礼·地官·媒氏》规定:“凡嫁子娶妻,入币纯帛无过五两。”古者布帛二丈为一端,二端为匹,匹亦称两。故所谓五两,即五匹(周代一匹约当今之9.2米)。这是朝廷规定的最高限额。至于“六礼”中男方每次所持礼物,则多为雁。可见,古人对彩礼的选择,既考虑到一定的实用价值(如有限的布帛),又注重其象征意义(如雁、俪皮),二者兼顾,可谓深得中庸之道合理、合情、和谐之旨。